全球新资讯:文学写作基础(五):要有独特的发现和感受(上)
乡村的大道,是极为习见而不引人注目的,然而郭小川的《乡村大道》却能抓住它的特点,展开诗的构思,把它
2023-05-22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
写文学作品,无论选取何种题材,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人情”、“物理”,给读者以情操的陶冶,生活的启迪。而这种“人情”、“物理”,早在收集素材过程中就开始孕育。因此,当我们观察社会、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有生理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的眼光。
【资料图】
所谓“感情的眼光”,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作者带着对生活炽烈的感情去观察,热心而又好奇地随时随地注视生活中瞬息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闪过的每一线光芒。简言之,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对周围事物有没有心,有没有感情,这也是能否得到素材而进入创作活动的关键。上面所说果戈里获取《外套》素材的过程即可说明这一道理。古今中外还有无数这样的事例。
二是指作者对事物饱含强烈感受的内心现象,即抓住生活中形象的东西,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产生自己的情和意。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对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产生强烈的独特的感受,才会得到有用的素材,才会有文学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为提炼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种创作现象:
第一种:作品所表现的是人们所没有表现过的、很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也就是说,这是作者从事物观察中所独特发现的。
例如,柳宗元写小石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的这种情状,只有在山间的清澈见底的池潭中才能发现,溪流中是不可能有的。这种独特的、富有情趣的潭中景色被柳宗元所发现并摄入作品,给人以很强的新鲜感。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其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性的东西,若能捕捉到它,就能成为有用的素材。
第二种: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并无新奇之处,或者虽是有特征性的事物,却早已多次成为文人笔下的题材,但由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仍能焕发出异彩,使人耳目一新。
就以写诗来说。“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这“自得”,就是指新发现,新感受。新奇的生活,固然可以得到新奇的题材,创造新颖的诗歌意境,而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照样可以发掘诗意,在旧的题材中,依然能够“自得”,创造出新意来。
乡村的大道,是极为习见而不引人注目的,然而郭小川的《乡村大道》却能抓住它的特点,展开诗的构思,把它与生活、人生、革命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平凡的乡村大道以不平凡的思想内涵。
农村夏收季节,堆稻堆是极其平凡的劳动场景,但是其中也有不平凡的诗意:
稻堆脚儿摞的圆,
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揩揩汗,
凑着太阳吸袋烟。——《红旗歌谣》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想象,用夸张的笔法表现稻堆的高以及社员丰收的喜悦。
梅花,是古今诗人吟诵的对象,同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陆游的笔下,梅花是一个带几分消极的孤高和劲节的形象: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古诗中有两首同写养蚕妇的诗,题材相同,甚至主题也相近,但由于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所运用的表现方法不一样,从而出现了两幅不同的生活画面。
张俞《悯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诗人以第三人称抒写,通过对蚕妇进城前后的神态、心理的观察描写,来倾吐对生活的不平,而蚕妇的身份直至末句才点明。
谢枋得《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这首诗则着眼于蚕妇劳作的时间,直接刻画蚕妇的辛劳情景.又采用虚实结合、强烈对比的手法,含蓄地表现主题。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