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实施五月余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行动指南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
2023-08-21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如何把就业优先战略落到实处?今年3月1日,《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上海时隔17年再次修订促进就业地方性法规,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法治保障。以《条例》为引领,上海人社部门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多措并举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关资料图)
在前不久举办的“乐业上海”七周年主题日活动上,上海人社部门发布了本市首批红色就业见习基地,旨在为青年提供更多见习机会,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资源丰富,带动就业容量大、质量高,同时肩负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本市人社部门积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鼓励、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红色资源”申报本市就业见习基地。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龙华烈士陵园、国歌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10个区的13家红色场馆已成为首批红色资源就业见习基地。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条例》强调,本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23.6万,创下历史新高,稳就业任务繁重。探索将“红色资源”吸纳为就业见习基地,就是上海人社部门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举措。截至目前,本市已有各类见习基地800多家,每年提供3万多个见习岗位,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实岗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此外,本市还组织开展大量线下招聘活动。如3月19日至5月26日,人社部门开展以“职引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活动期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共举办线下招聘会226场,组织近9400家用人单位提供16万个招聘岗位,共吸引近17万名毕业生求职,初步达成招聘意向约3.4万人次。
对于尚未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上海各级人社部门开展实名制跟踪服务,做到底数清、需求明,提前介入提供岗位推荐和职业指导服务。为了提高青年求职能力,上海人社部门探索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开设求职能力实训营。今年以来,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商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训练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定位、职业决策、求职准备、职场演练等方面。下半年将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群体,继续深入社区推进实训营项目。
上海人社部门还大力支持用人单位吸纳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录2023届高校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本市登记失业3个月以上人员,以及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都可享受2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补贴以“免申即享”方式发放。
“招聘淘宝” 为市场和求职者搭建桥梁
“用过很多招聘网站,还是觉得上海人社的招聘平台最靠谱!”在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市民薛先生正向职业指导师咨询跳槽事宜。他感慨,自己上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上找到的,当时还是旧版。在职业指导师的引导下,他登录了改版升级后的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体验起了如网购般便捷的求职过程。
2021年10月,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正式上线。其建设思路也被写进了《条例》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市大数据中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与‘一网通办’平台对接,加强大数据集成运用,整合归集就业岗位招聘信息,面向招聘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岗位发布、简历投递、就业见习、职业指导等服务,并为企业间共享用工提供信息对接服务,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
一年多来,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不断探索推出新功能。为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本市人社部门依托新平台,在部分区启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细分库”。该细分库在严格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导入2023届上海地区高校毕业生全口径信息,为本市重点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精准、优质的就业推荐,促进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匹配,是本市人社部门积极应对当前就业形势、推动高校毕业生与重点企业供需对接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细分库”运行模式下,本市人社部门的职业指导师将根据重点企业招聘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院校等方面需求,精准锁定目标群体,并以电话或短信形式开展岗位推介。高校毕业生如有应聘意愿的,可以直接登录本市“随申办”app或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完善个人简历并开展投递,从而节约时间精力,提高求职效率。
“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使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也有助于保障基本服务供给,落实落细就业政策。《条例》明确,区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力量,通过配备相应的社区工作者等方式,在每个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安排至少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信息排摸、就业援助、政策宣传、劳动者权益维护等工作。
为深入贯彻实施《条例》,上海人社部门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建强站点服务功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使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此前,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交西党群服务中心“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迎来了第一场“一对一职业指导进社区”活动。活动现场,特邀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的专家通过一对一聊天的形式,为社区待就业青年开起了“小灶”。这类职业指导让正在找工作的青年们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对自己的优点、特长、技能以及不足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就业方向、就业规划等增强了自信。
据介绍,“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通过落实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制度和使用人社服务网办系统,提供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募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创业指导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各街镇以及主城片区、新城、核心镇、中心镇的居住地区全面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一般镇及乡村地区开展试点。到2023年底,确保每个街镇至少建设或试点1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2025年末,全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范围将覆盖本市全域,实现站点辖区内基础就业服务功能齐全、辖区居民获取就业创业机会有效增加。
“灵活就业”专章 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灵活就业群体加速壮大。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灵活就业”专章,也是《条例》的一大亮点。
截至目前,上海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将近300万。《条例》从灵活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调查登记、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细化支持保障措施,并针对新就业形态,明确了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协商确定标准等内容,通过建立完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
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上海于2021年底在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正式上线首个公益性线上零工市场——“灵活就业(零工)信息专区”。专区主要归集发布各类兼职、小时工、新业态等零工岗位,并发挥市场信息整合、岗位真实性审核、服务资源互通共享等人社部门公共服务平台优势,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免费高效的人岗匹配服务,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灵活就业(零工)信息专区”上线以来,受到了用工方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普遍欢迎。
2023年6月,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建立了全市首家公益性线下零工市场,并于6月16日举办了全市首场公益性“零工”专场招聘会,方便用工方实现“即时快招”和“即招即用”,也让灵活就业人员享受到岗位应聘、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体验。
此外,为切实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5月1日起,外省市在本市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和上海户籍灵活就业人员一样,参加养老医疗保险。通过采取个人承诺和集成化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和参保登记的手续也得以进一步简化。
聚焦职业技能提升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1999年出生的吴怡欣,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铜牌。她凭借参赛屡获佳绩,按规定破格留校任教,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的一名实验教师……
近年来,市人社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切实落实稳岗位、提技能、促就业工作目标。随着《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的施行,上海将在职业技能提升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增强培育新动能、壮大发展新赛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
“马兰花计划” 为创业者保驾护航
《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第三章“创业扶持”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创业扶持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创业公益活动,鼓励帮助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于有创业意向和正在创业的毕业生,市人社局正在实施的“马兰花”创业培训政策正是一剂良方。该政策旨在构建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内容多层次、有效覆盖创业活动各阶段的创业培训体系。毕业生可根据自身的创业进程,分别参加创业意识激发期、创业准备期、创业初创期、创业发展期4个阶段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同时,对成功创业的本市毕业生按规定给予8000元的首次创业补贴,并根据吸纳就业人数配套提供社保、融资、场地等补贴支持。
前不久,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与上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联合举办的宝山区首期“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班(上海大学第一期)正式开班。此次培训通过全面调动园区、银行、创服机构的力量,向学员提供项目孵化、办公场地、注册登记、普惠金融、专家指导等后续跟踪指导服务,为创业者保驾护航,让“马兰花”在创新沃土上盛放。
学徒制培训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这是上海近年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开展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2021年起,上海连续将“支持培养万名企业新型学徒”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并作为各区稳就业考核项目。市人社局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区加大落实力度,2021年到2022年,累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万余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成功经验的背后,一方面是如何发挥行业企业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主体作用。上海创新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培养载体,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鼓励企业基地为其上下游企业开展服务,指导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基地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培训,同时,广泛发动优质民营、区属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目前实施单位包括在沪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以及园区、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
另一方面,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学徒制培训工作推进。目前学徒制项目涵盖装备制造、交通物流、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运行、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的职业工种,既有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芯片制造、光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项目,又有提升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所需的电梯安装维修、隧道施工等项目;既有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认定证书项目,也有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类项目,学徒制实施项目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此外,上海还制定完善补贴政策,加大培训补贴力度。对企业组织新招录员工和在职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并完成培训考核的,按规定给予最高每人每年8000元的培训费补贴。
学徒制政策推出后广受企业和劳动者欢迎。企业纷纷反映政策回应了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急难愁问题,解决了培训内容和岗位需要的脱节问题,缓解了新形势下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减轻了企业学徒培养的成本负担。不少年轻的一线工人也表示,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大大提升了职业技能,自己从中受益匪浅。
为人才松绑 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除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市人社局还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企业职工线上职业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定向培训、技师继续教育培训等专项政策,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100万人次以上,就业导向的专项培训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也不断深化。近年来,市人社局探索将技能人才评价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正为人才松绑,努力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支持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企业可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直接认定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目前本市用人单位技能人才评价机构累计171家,涉及近400个职业,服务用人单位近5000家。
另外,上海有序推行社会化技能人才评价。2019年以来,市人社局持续征集遴选具有“产业代表性、评价专业性、行业权威性”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54家,涉及103个职业。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价互通,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结构持续壮大优化。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评价贯通政策实施以来,多领域的一批高技能人才通过评审取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黄银龙
本文作者:周程祎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shhuodong@163.com